胡蘿卜豐收了!在這個八月,對于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的村民們來說,這本來應該是個好消息。這個全內蒙古種植面積第一的小鎮曾經一度喊出“打造胡蘿卜第一鎮”的口號。本來是搖錢樹的胡蘿卜,如今卻無人收購,部分農戶索性不去拔出地里已經成熟的胡蘿卜。(8月7日法制晚報)
赤峰市政府網站的信息顯示,大廟鎮早在2008年就喊出了打造“胡蘿卜產業第一鎮”的口號,當地人俗稱打造“胡蘿卜第一鎮”。而現實中的情況是目前該鎮有近2萬畝胡蘿卜尚沒有找到買家,預示著群眾的萬噸胡蘿卜滯銷,讓很多種胡蘿卜的農民血本無歸。筆者認為,豐收反而傷農,我們“胡蘿卜第一鎮”的領導干部需要認真反思。
“胡蘿卜第一鎮”的干部首先需要反思的是當初打造“胡蘿卜第一鎮”的口號時,是不是趕時髦,心血來潮。作為地方黨委政府,鼓勵群眾發展某種產業,讓群眾找到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,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,但大家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,任何一項投資都是有風險的,都不是穩賺不賠的,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,進行科學的論證,只有建立在嚴密科學地論證基礎上的投資,產業發展才可能把風險降到最小,給群眾減少傷害。
“胡蘿卜第一鎮”的干部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在群眾不理智的時候,政府是否起到推波助瀾的這樣。正如記者調查,政府確實并沒有組織農民進行大面積種植,但政府的巨幅宣傳標語,政府的豪言壯語,政府的大肆宣傳,政府在種植時給群眾提供貸款的方便,幫助解決貸款困難,向部分群眾提供宣傳小冊子,這些信息無疑給本就信心高漲的群眾打了“強心針”,對胡蘿卜的種植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“胡蘿卜第一鎮”的干部最后需要反思的政府如何履好職?;鶎诱獮槿罕姺?,要帶領群眾發家致富,這是很需要智慧的,既要幫扶好群眾,又要引導好群眾,而且不能越位,這是很不好把握的,需要基層政府的干部多學習學習,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。
作者: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