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1日,南充市蓬安縣龍蠶鎮趕場日,在鎮便民服務中心,全鎮16個村的村干部集中辦公,金家溝村一組村民張光華前來辦理困難證明,只用了幾分鐘。(4月5日 四川日報)
3月以來,蓬安縣采取“暗訪找問題”方式,深入窗口單位、鄉鎮和工業園區,查找“四風”問題,收集群眾意見。他們在“暗訪”的同時,開展“五訪五問”大走訪活動——訪服務對象,問工作效能,建好民情臺賬;訪黨員干部,問班子建設,提升服務能力;訪致富能人,問發展良策,理清發展思路;訪特殊群體,問現實需求,促進民生改善;訪信訪對象,問上訪緣由,化解矛盾糾紛。打通了干群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為什么難打通,其根本原因還是一些黨員干部存在“四風”問題,缺乏實干精神,存在“干與不干沒人管,干錯還要擔責任”的思想認識偏差,不敢擔當難作為,不愿在解決問題抓落實上花心思、下功夫?,F實中,一些社會痼疾積重難返、一些矛盾沖突常治不絕、一些公共服務遲遲不到位等現象,無不關乎于此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。黨委雙管齊下,既采取“暗訪找問題”方式,發現黨員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作風問題,又采用“明訪”“走訪”的方式,了解群眾實際生活困難,找到工作的著力點。這對打通干群“最后一公里”無疑是很有作用的。
阿基米德曾經說,給我一個支點,我可以撬動地球。干部服務群眾,要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就必須找到堅決問題的那個“支點”。找到對癥下藥的關鍵點,因此在這種情況下,蓬安縣通過“暗訪”,在解決自身存在的“四風”問題上下功夫,對黨員干部工作存在的“慵懶散奢”等問題進行整治,轉變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;采用“明訪”的方式,通過拜群眾為師,通過問需于民,問計于民,了解和掌握群眾的困難想法和訴求,找到服務群眾的突破口,找到為群眾服務、為群眾辦實事、辦好事的關鍵所在,這樣就讓干部能夠想為群眾所想,急為群眾所急,真正地打通干群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當然。我們也要認識到,無論是“暗訪”還是“明訪”,只不過是一種發現問題的方式和手段。最關鍵的還是切切實實地為群眾解決問題,因此各級黨委,每一個黨員干部一定要把為群眾實實在在地辦實事、辦好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,在解決群眾困難上多用心思,多化精力,打破干群“最后一公里”才不是紙上談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