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北縣以特色產業為依托,多措并舉抓穩崗、促就業,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聚才聚力。今年1至5月,全縣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56人,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856人。
在張北縣義合美新城扶貧工廠生產車間里,裁剪工孫常軍熟練地操作著機器。他說,2020年,自己易地搬遷來到義合美新城,通過義合美新城“就業服務中心”找到這份工作,月收入2000元左右,自己非常滿意。目前,該縣共有3家扶貧車間,近80人實現就地就業,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。
以穩崗就業助力鄉村振興,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、穩得住。該縣為搬遷群眾提供免費就業咨詢、就業指導、職業介紹以及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等服務,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扶持政策,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就業保障“后半篇”文章。去年,2273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全部實現就業。其中,縣外務工1742人。
在郝家營鄉大三寶村,50歲的胡萬枝在她的農家小院忙碌著。胡萬枝說自己的生活是“夏天農家樂,冬天司爐工”。每年10月份,她和丈夫到北京燒鍋爐,4個月能收入近5萬元。供暖期結束后,她就和丈夫回到家鄉,收拾她的小院,開起“農家樂”。
據了解,每年10月,800多名張北“候鳥族”就踏上“暖冬司爐工”之路。供熱季人均增收1.8萬至2萬元。這得益于該縣與北京市40余家供熱企業簽訂了長期勞務合作協議,占據北京市供熱市場的10%。去年10月,“張北司爐工”被人社部認定為“就業帶動類”勞務品牌。
從勞動力型向技能型轉變,是該縣培育勞務品牌的一大特色。該縣通過開展技能培訓、規范服務等措施,繼續深挖勞務品牌輸出亮點,促進就業高質量發展。“風光工匠”“張北馬鈴薯”等一批新興勞務品牌為務工者打造出叫得響的“金名片”,讓張北勞務成為“香餑餑”。
隨著新能源、大數據等一大批新興企業入駐張北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返鄉就業,為張北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血液。為有效滿足企業用工需求,該縣就業局開展勞動力就業底數和就業情況調查,為勞動者提供“點對點”服務。去年,該縣共舉辦培訓班49期,完成補貼性培訓項目2474人次;鼓勵7家企業開展“以工代訓”培訓27期,對7家企業吸納6個月以上的321名勞動力發放以工代訓補貼。(通訊員夏培真)